欢迎来到永利集团3044现在时间是:
访问旧版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公司产品 -- 正文
公司产品
埋头苦“赣”,畅“湘”未来——农资学子赴湘赣多地开展专业课程实习
发布人:汤春燕发布时间:2023-10-15

10月9日-14日,初秋时节,夏日的余热逐渐消散,在汪明霞、黄传琴、熊娟、侯静涛、刘朝阳、许运等老师的带领下,公司2021级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六十余名同学来到湖南常德的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湖南长沙的中国科学经理沙农业环境观测研究站、江西德安的水土保持科技园等站点,开展《土壤修复与地力提升》课程实习。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治理与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是当前耕地保护任务的重中之重。本次实习旨在让同学们实地考察,一方面了解土壤养分管理、退化土壤地力提升、污染土壤修复、水土流失治理相关的实验设计思路以及相应的监测、保护手段,另一方面学习“农-林/草-牧复合”、“种养加结合”的绿色可持续农业发展优化模式,从而提升员工的专业认知,投身实践。

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瞄准我国亚热带区域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针对亚热带区域农业生态系统“人”与“地”矛盾尖锐和环境污染日趋严峻等问题,以亚热带农田生态系统过程、亚热带农牧复合生态系统过程和亚热带农业生态系统功能及其调控为方向进行研究。桃源站站长与试验站研究人员分别从第四纪红色粘土母质土熟化过程长期定位试验、亚热带稻田土壤置土长期定位试验、南方红壤丘陵利用模式长期定位试验以及以系统内物质循环为核心的南方丘陵区农牧复合型模式研究与示范四个具体实例,与同学们在田间地头开展了别开生面的“研讨会”。

undefined

中国科学经理沙农业环境观测研究站围绕农业生产潜力挖掘与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协调发展,重点开展区域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与农业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土壤健康与污染修复等工作。沈建林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了研究站内的肉牛养殖场、养殖粪污固液分离及还田应用的定位试验,使用有机肥替代50%的化肥;结合养殖污水绿狐尾藻湿地组合处理技术、生物基质池-绿狐尾藻生态湿地消纳技术、农田氮磷径流流失污染及防控等应用案例,系统介绍了绿狐尾藻在农业农村水污染清洁治理中的应用。同时,绿狐尾藻又是一种高蛋白的水生植物,可以用作畜禽的优质饲料。这种以小流域为单位的“种养结合”模式是“绿色循环、生态高值”的农业经营模式的真正体现。

李颜老师围绕南方丘陵地区水稻田中常见的瘠薄和潜渍问题,介绍了造粒有机肥大量深施还田、环沟排水增温降渍、养分高效及耐低温与耐Fe2+水稻品种筛选等措施的改土增产效果,并对相关技术进行集成应用,从而达到土壤地力提升、耕层增厚、有机质增加的目的,实现增产增收。

在耕地重金属污染长期定位观测试验中心站(中国科学经理沙农业环境观测研究站北山分站),朱奇宏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站区选址原因、站区概况、建站目标等基本情况,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各项技术实施内容的试验区及试验田,并详细介绍了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措施及稻米镉污染控制技术等。同学们意识到解析耕地土壤重金属消长规律与迁移转化机理是漫长的过程,研发高效的可以被农民广泛接受、使用的技术与产品依旧任重而道远。

水土流失状况是反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综合性指标。同学们在陈晓安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江西水土保持科技园内的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边坡工程与林草措施等监测径流小区以及降水大厅等实验设备,并着重了解了红壤侵蚀过程与防治技术、侵蚀劣地植被恢复及环境效应。陈晓安老师是公司2007届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本科生,硕士毕业后就来到江西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工作,深入参与了园区内的各项工作,他介绍起各试验的设计、监测及成果时如数家珍。通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江西“水保人”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一方水土”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之路。园区科普馆内的“荣耀墙”陈列了前辈们潜心钻研的一项项专利技术和成果奖项,为我国水土保持试验贡献良方良策。

不管是本次实习过程中还是结束后,各小组都积极进行数据、照片等材料的整理与收集,这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还提升了班级凝聚力和个人实践能力,为以后投身于祖国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如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的朱宝利站长所说,科研工作的意义在于“观测、研究、示范服务”,一代代土壤科技工作者们深耕“三农”沃土,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这都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文|陆星熠

审核|黄传琴